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工业2.0往3.0跨越的阶段,少数行业已处于工业3.0,比如汽车、电子和部分家电示范工厂。我庆幸自己处于一个技术创新呈指数级发展的伟大年代,它往往不等你练好内功、补好短板,就迈入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比如工业4.0。
美的集团2013年底就组织研讨智能制造的课题,“以精益化、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打造柔性生产的智能化工厂”。本次美的组织了9个产品事业部的制造负责人,参加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的“中国智造:工业4.0探索之旅”。中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培训和工厂参观。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我对于什么是工业4.0、工业4.0的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有了基本的认识。工业4.0的支柱之一就是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将产品开发从物理世界投射到数字世界进行优化组合和数字VR验证,再回到物理世界,开始产品和技术的实物开发,未来二十年内技术会改变所有行业。
同样是工业4.0,德国和美国的侧重点不同。德国是由制造业发起,软件系统集成响应,体现在制造、物流和系统集成。美国是软件和咨询公司发起,强调大数据分析,关注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行业。简单地说,德国工业4.0商业模式以制造装备为主,美国则以服务为主。相比德国、美国工业4.0,中国的比较优势是:政府更关注经济,互联网数字融合初具规模,注重从1到N创新的指数级发展(西方更注重从0到1的发明)。
对于热炒的3D打印技术,教授的讲课让我们对它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3D打印的本质是一种加快开发的技术手段,提前验证常规设备不能加工的零件,诸如中间镂空、重量更轻的人体植入部件。但3D打印受制于现有的材料技术,目前可供打印的材料不到十种。
德国和欧洲工业4.0制造装备业的一个重要基石是它们的隐形冠军企业。这一次,我们参观的HAVE液压、maxonmotor都是隐形冠军的代表,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家族经营决策简单,百年老店,专注于一两个产品,成长为细分市场的全球冠军,比如maxonmotor为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仪制作的驱动电机,使用环境AT是-140~470摄氏度。
另外,在这些企业,我们都听到了“学徒制”这个词,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以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工人为傲。例如,年满16岁的德国年轻人,可以选择两条路,一条是上大学,另一条是成为学徒。学徒一边读书,一边在企业实习,毕业以后就可以成为技术工人。他们不一定理论能力很强,但是实际操作水平很高,能满足德国的生产需求。欧洲的技术工人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通过学徒制成为技术工人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也保证了欧洲的制造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为欧洲的工业4.0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观宝马工厂是最让人难忘的经历,智能生产这一方面自然不必多言,仅仅其中一个细节就让人钦佩不已。同汽车其他关键零部件相比,汽车座椅是低附加值零部件,大多数企业都会把座椅生产的环节外包,但由于座椅和用户直接交互频度高,座椅好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稍有不好就会引起抱怨,所以BMW收回座椅外包,改为自制,便于掌握第一手的用户体验数据。
面对扑面而来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整个制造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积极拥抱之后,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蜂拥而至的热词:大数据、云、3D打印、VR、AI、工业物联网、仿真、智能工厂、机器人、自动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于是很多人觉得工业4.0的应用场景就是自动化、无人化和信息化,游学期间不断有同学提问:我的工厂是不是要全部用机器人替代,替代后如何解决产品标准化和成本上升?既然未来的创新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系统应用集成(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拿来主义),那我们还有无必要投入技术研发?一讲到大数据和云,作为制造业的工厂,是不是要上一整套信息系统:PLC、HMI、TIA、MES、PLM、VRD、ALM、SCI,如果没有这些系统,还能叫工业4.0吗?
其实授课告诉我们:商业模式引领未来,而不是技术引领。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决定如何使用技术,新技术只是用来创新的一种工具,不要惧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快行动和冒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和提供解决方案,对于用户来说,螺钉是用人工装配,还是机器人装配的,就价值而言没有区别(前提是这个螺钉不是特种螺钉、必须使用机器人)。作为企业来说,不忘初心,不偏离自己的商业价值,主动拥抱工业4.0,设计好适合自己的智能化制造应用场景,熟练使用工业4.0的技术手段,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和提供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