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机器人大国
世界知名咨询服务公司Frost & Sullivan近日发布了2017年全球科技趋势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超级机器人”大国。
Frost & Sullivan在报告中称,虽然在机器人密度方面中国还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7年,随着“人类与机器人”比例的继续提高,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将发挥其极大潜力,让竞争对手“触不可及”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今年10月曾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4.8万台,同比增长12%。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6.67万台,占全球份额1/4以上。这已是中国自2013年起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实际上,关于机器人取代人力导致失业的话题,近年来在国内舆论界数不胜数。毕竟与传统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效率。从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来看,工业机器人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来算,在同样的效益下,工业机器人成本还将低于人力成本。
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目前就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个计划。据悉,日前富士康已经部署超4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力,富士康昆山工厂已裁员6万人。这些机器人工人已经在郑州工厂、成都平板工厂、昆山和嘉善的计算机与外设工厂投入使用。有消息称,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正在加速,每年都将会有上万机器人被投入使用。
富士康的这一举动,顺应了政府鼓励和推动中国制造走向智造的意图。昆山市最近就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昆山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推进该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新优势。根据《意见》,企业转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补助。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10年至15年,中国仍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根据当前的目标,中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年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届时,中国将跻身全球10大工业自动化国家之列。
不过,目前问题的关键是机器人的局限性太明显,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机器人当前只能胜任简单机械的流水线操作。其次是,机器人操作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另外旧的机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产线的优化而被淘汰。
在2017年全球科技趋势报告中,Frost & Sullivan还预计,明年基于人工智能(AI)的个人智能助理(Google Assistant、Siri和亚马逊Alexa)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增强现实(AR)技术将走进B2B应用;无人机在快递市场迅速普及,而2017年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太空探索市场继续火热;第一款级别3(Level 3)自动驾驶汽车(可完全自动驾驶,但必要时需人为干预)上市。
如何应对机器人时代
不仅仅是传统纯工业部门的工业机器人将会全面铺开,而且服务领域的服务行业机器人也在跃跃欲试。近日,笔者到基层银行调研,银行业网点包括大堂经理岗位都非常期望服务机器人投入使用。一位基层行长说,投入机器人成本两年就可以收回来。全球包括中国银行业都有使用机器人的规划,个别银行正在磨刀霍霍拟投入使用。未来金融服务业中的物理性网点或被科技金融彻底“消灭”,基层网点柜员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其实,不仅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高端服务业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很快代替。全球包括德银、花期银行、高盛以及日本银行业等都在斥巨资研发智能投资顾问。已经出现未来金融分析师等将会失业的声音。
中国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如火如荼,投入工业使用也越来越多。包括富士康集团正在投巨资,大规模投放机器人。未来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都将会大规模投入使用。
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采购的工业机器人数量都高于其他国家,2016年底或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尽管密度不及德国、日本以及韩国,但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人的节奏之快,可能缓解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竞争性优势受到的侵蚀。动力源在哪里?
动力源在于企业公司具有使用机器人的内生动力。对于富士康这类公司来说最急切投入机器人。在工业程序化操作中,工业机器人比人工要精准很多。更加重要的是,机器人不存在异常复杂且棘手难于处理的劳资关系,机器人不会一郁闷就跳楼,消除了富士康郭台铭的痛点;机器人也不会与管理者吵架、告状上访,也不用缴纳社保等成本负担。最复杂的关系莫过于人际关系,最难处理的事情莫过于人的问题,机器人把企业公司这个痛点全部消除了。这才是机器人的最大发展动力与潜力。机器人扑面而来的趋势谁也挡不住。
机器人扑面而来给社会很快将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动力被机器人代替,即机器吃人的问题。这个替代不仅在于工业企业,服务业、高端金融服务业都将受到冲击。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是简单劳动、低端产业以及低学历阶层。这些群体岗位将面临被机器人替代,劳动力面临失业的情况。
从地区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对低端,包括部分高端服务业岗位面临的冲击较大。对于中国来说,
冲击或许更大,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背后是世界最大的就业大军。从机器人带来的巨大冲击看,中国有限放开人口政策或许值得商榷,当然仅从机器人对劳动力岗位的冲击来讲。
各国的应对之策是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容纳就业量大的中低档餐饮,休闲旅游娱乐,健康保健养生。对于中国来说,潜力最大的就是养老系列产业。这样才能减轻机器人带来的压力。
机器人大量使用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以及对失业工人的补偿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不过,对机器人征收大量税收的做法,虽然方向正确,但是不到时候,操之过急。以机器人为主的制造业对用于社会转移支付的财政收入的冲击结果是,无法补偿因机器人而失业的工人,也无法支付最低工资以阻止中低技能工人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个问题最好从其它税收中补偿。等待机器人普及后再设计税种征税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