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方兴未艾,它所改变的不是需求个性化趋势的本身,只是使这种自古以来就有趋势得以集中爆发,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颠覆各种行业,让新的模式以革命的力量得以弯道超车。
“人们对个性化的美好追求自古以来就有,私人定制永远意味着高端、品味和优雅。各种行业也都有历史悠久传承数代的作坊。但可以把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和工业化,才可以称得上是软性制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CEO马化腾曾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从“价值传递环节(前台)”向“价值创造环节(后台)”渗透,对原有传统行业起到很大的升级换代作用。“后台”的价值创造环节,包括供应链、设计、流水线、库存等。冷冰的“后台”曾离消费者很远,如今不但距离在拉近,而且有了情感与温度。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另一革命是倒逼价值创造环节,即制造环节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以软性制造增强弹性和灵活性,更快适应“多款少量极致时尚”的集中爆发需求。这一点,正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一直以来,互联网以解放消费者著称,却在生产者这一端没有多大起色。为什么制造商不能通过互联网锁定用户?因为多数制造工厂依然是一个消费者摸不透的黑箱,箱子外面有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电商平台……一切都很清晰,人们甚至能看到每一个快递员的实时定位。但是一旦进入工厂这个黑箱,大家就两眼一抹黑,每一个产品生产到哪一步了,每一个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来源,每一个工人的工作状态,产品的质量和可追溯性……除了制造工人和计划员心里有点数,连总经理都不知道真实情况,因为他面对的永远是一个由无数因素构建起来的复杂系统。
不能锁定用户,何谈软性制造,何谈个性化定制?不能打开工厂“黑箱”,如何锁定用户?
突破工厂“黑箱”,并不是要将工厂车间的每个制造细节、所有流程工序透明化地呈现给用户看,而是要使工厂不再封闭和孤立——从上游原料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业的长期价值在于帮助下游客户赚钱。从终端到上游,要将用户需求的变化高效传达给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
在“互联网+制造业”的转型过程中,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顾客直连工厂)当仁不让的成为近期的热点和主流。可是,并不是每个制造商都具备很强的“零售”能力,况且品牌塑造也需要持续努力并承受长期成本。实现C2M模式的最大考验,是能否做到“产业链协同”,这也是突破工厂“黑箱”的最大瓶颈。
什么是“产业链协同”?说白了就是六个字:按需按时产生。你的上游给你提供的,正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所制造的,正好是你下游所需要的。中间没有浪费,没有停滞,没有积压。任何一家工业企业,都是生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协作系统中的,它的约束条件从来就不是单一要素。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要想做到软性产出,都需要上下游协同踏准节奏。
过去,一个好的供应商标准就是精益制造、质量可靠、交货及时,现在更多要考量其主导研发、设计的能力能不能跟上。正如一个服装企业,如果实现能够按需定制,首先要考量的是其设计能力和打版能力能否跟上千变万化的尺寸要求。目前以C2M个性化定制著称的红领集团,每天通过不同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接到的个性化西服订单超过3000笔,如果靠原始的手工进行打版,则至少需要1500名以上熟练的打版师才能完成。而1500名打版师的招聘、培养和聘用,对红领乃至任何一座规模更大的西服工厂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领集团靠自行研发的BL系统,通过大数据和计算机打版,完美的实现了计算机按需设计、按需自动打版并传递到数字化裁床以及后继工序。这就是抓住了软性制造的核心要点。
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最大价值,不是让工业企业在更短时间做到更大产量,而是要使工业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端之间实现高度数据共享,增加生产软性化程度,将一切环节直通用户实际需求。现在的市场竞争是产业链竞争,而非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能否胜出取决于各方共同的能力和效率。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软性制造。而软性制造,一定是不需要靠大量的人工堆砌、大量的人工处理各种不确定因素,能够将个性化进行规模化,才能实现的。否则,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