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陈俊亮表示,现在的物联网最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传感器上,我们国内传感器种类很少,产量不够,这是我国物联网发展最大的短板。
郭源生说,基础层面上看,原材料、元器件、装备是长期影响产业升级和工业技术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导致我国基础工业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与我国工业发展整体一样,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同样受到以上三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传感器是一个多学科的高技术聚合物,具有技术繁杂密集,制造工艺多样性,以及边缘性宽大、综合性和技艺性强等特征,被称为“工业工艺品”。因此,多品种、小批量、规模小是行业摆脱不了的魔圈。新原理(敏感机理)、新材料(敏感材料)、新工艺(设备装置)、新结构(生产工艺)、新应用(计量测试方法)等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仍然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郭源生表示,由于技术含量高、市场应用广阔,倍受资本市场和“有识之士”的长期、持续关注,但总是不介入。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鸡肋”(国内外差异较大、反差明显)。
郭源生指出,当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两端不断延伸:一是新材料、新原理、新结构传感器不断呈现;围绕MENS(微型机电系统的简称)工艺技术和新材料展开的技术创新不断加快。
二是新的应用在不断突破。随着应用环境拓展和变化等需求,向数字化、集成化、复合型、网络化、智能化等模块化方向发展,以及低功耗、微型化、长寿命、低成本、标准化等产业化特征趋势明显。
“制造全面提升需要机器人,更离不开传感器。”郭源生表示,从行业发展制约因素看,首先,长期以来,行业整体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强大的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标准体系不完备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
二是行业整体上缺乏自主研发的、具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三是规模小,在国内1600多家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不足15%。四是投资少、装备差,工艺设备落后、制造装备水平差,产业化能力不够。五是人才结构问题,缺乏企业家和高级工艺技术人员群体。六是没有形成产业文化。七是市场沟通机制、企业体制制约和影响深远,生产企业与应用单位技术阻隔没有打通。
基于此,郭源生建议:要紧紧抓住机遇,借助“智慧地球”的强劲东风,用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全新技术和方法,加快培育我国传感器产业基础和集群。形成敏感材料、元器件、仪器仪表、系统集成技术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