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城市、对国家发展有多重要?根据测算,制造业领域1美元的产值,会带动其他领域3.6美元的产出。在欧美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统领高端制造业,抢占未来新一轮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成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
11月,成都编制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申报书,明确规划了成都的“三步走”战略,用十年时间完成从“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的升级,成为领军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就在上周,工信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走进了布局在成都、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制造工厂探访。通过探访,专家组认为,成都高端产业集聚,人才优势突出,重视发展智能制造,政府支持力度大,制造业很有优势,发挥试点示范作用责无旁贷,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点赞成都的先进智能工厂:成都优势突出具有后发空间
11月24日,评估会前一天,为了真实了解成都的制造业,专家组对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开展了现场考察。被誉为西门子工业4.0样板的西门子成都工厂,是全球顶尖标准、先进制造的表现。
3000多平米的工厂内,三班倒的蓝领工人只有200余人。在这里,从原料到成品,几乎都是“智能”完成,立体仓库的机器人能实现零误差地取递物料,放至传送带。通过信息和数据的交换、计算,每10秒钟就可以生产一个产品,每年能生产5.5亿个元器件。
“智能化工厂的核心,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机器和工人,而是通过软件控制的虚拟工厂。将订单的需求输入到软件中,会自动计算工序、材料等细节,流水线自动生产。”西门子成都工厂总经理李永利介绍,这里是世界上最低产品缺陷率的工厂之一,而且每一个不合格产品都全程可追溯,工厂产品合格率高达99.9986%。成都工厂已成为西门子在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工厂,也是继德国和美国之后西门子在全球设立的第三大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中心。
与西门子相隔不远,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现的“成都制造”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公司全部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生产出了国内首批4.5代0.7mm、0.5mm、0.4mm、0.3Mm、0.2mm液晶玻璃基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了对下游产业链的国产化配套。
在代表着成都汽车制造业水平的沃尔沃成都工厂里,一条生产线可生产4款车型,其豪华轿车——S60Inscription,更是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打入美国市场的新时代,预计到年底累计出口将达到7000台。此外,专家组还考察了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沃尔沃汽车成都制造厂、成都科学城、成都天府软件园等。
“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次收获很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德群表示,成都优势和特点突出,“我看了好几个城市,成都的人才、产业、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成都试点示范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意义十分重大。”
“成都很有必要试点,也具备试点的条件。”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表示。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院士则表示,成都具有人才资源、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随着技术条件改善、吸收先进城市经验教训等,成都具有后发空间。”
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制造”要重视融合发展
11月24日,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评估会现场,成都又呈现了几组“重量级”数据:“十二五”时期,成都工业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升为第6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4%,列副省级城市首位,拥有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食品产业四个超千亿产业。
“各位专家,是否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成都制造”应该如何提升?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国产装备使用不多是国内制造业的共性。我在成都看到,有很多一流的产品,但也有很多国外装备和软件,这是大国,不是强国。”在李德群看来,创建试点示范城市就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举措,“希望通过试点示范,不仅看到工业产品有多一流,还能看到尖端的国产装备和国产软件。”
朱森第则建议成都重视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研发应用融合、上下游融合、军民融合、与其他行业融合以及和其他区域融合发展。
走“并联式”发展道路,形成“1133”战略架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都制造业已成为全市产业经济的“源”和“纲”,成都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领先西部地区和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的主支撑。
创新试点怎么起步?试点示范“试什么”?成都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解决四大问题。
在总体思路上,成都提出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以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为主线,打造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实施军民深度融合体制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产业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三个创新试点,健全人才支撑、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三大基础支撑,形成“1133”战略架构,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成为中西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城市,在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甚至更大范围中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从“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
今年初,成都大刀阔斧地绘制了“工业强基行动”路线图,从产业、项目和园区三个维度,谋求产业新格局。
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结合代管简阳的历史机遇,成都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加快构建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区)为龙头,加N个近远郊区(市)为主体的“3+N”工业园区布局体系。
与此同时,成都大力推进“蓉欧+”战略,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自贸区、天府国际机场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将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升级。
《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第一步,到2017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第二步,到2020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以上,成为国家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示范城市;第三步,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万亿元以上,成为领军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大力推进三大创新试点
成都的城市特色是什么?在充分研究成都产业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首位城市”的定位和职能,成都将“创新”作为申报特色,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城市”的目标。
在构建“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下,成都提出将重点突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这一内容,大力推进具有成都特色的三大创新试点: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到2019年,将搭建1个智能制造应用促进中心,建设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10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
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方面,到2019年,将搭建2个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试验示范平台,打造10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基地,推动10户重点军工企业改革初见成效,支持100家民口单位新“参军”,建成10个军民融合开放平台。
开放合作模式创新方面,到2019年,将建设1个国际铁路港,打造1个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搭建10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建成5个国际合作产业园区,落户280家世界500强企业,加快创建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最新出台10条专项政策
11月25日,成都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从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投入机制三个方面,推出10条专项政策,支持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其中,对新增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最高一次性给予1000万奖励。
为积极推进“3+N”工业园区规划的建设和实施,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升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意见》明确了由市级财政设立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安排。据了解,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设立工业园区发展基金、支付租金(基金所投项目)和对项目进行奖补。主要支持“3+N”工业园区,重点支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中外合作园区(平台)、蓉欧+陆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内的场地平整、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排污、通讯、网络、园区循环改造等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集中发展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对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重奖:对新增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200万元资金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及其他专业化基地,按照国家级200万元、省级5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按照国家级500万元、省级300万元的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