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宣布,其中国本土研发专利数量成功“破千”,已达1013项,覆盖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所面向的楼宇、工业、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四大终端市场,涉及智能硬件、软件系统及数字化服务等(未包含面板开关等零售业务产品专利),体现了施耐德电气对中国市场及客户需求的高度重视,以及强大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下,自主研发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市场地位,专利数量和质量成为展现创新能力的标志。因此,不断加强研发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成果落地保护,是企业保持领先、扩大收益的有效途径。
施耐德电气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一直以来将创新作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研发。在中国,施耐德电气积极贯彻国家对知识产权和发明创新战略指导,鼓励全员创新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不断加大对中国本土研发的投入,并提出“在中国,为中国(C4C)”及“在中国,惠世界(C4G)”的“中国原创”战略。此次专利申请量“破千”,正是这一战略落实的重要成果。
从“学生”到“专家” 中国原创活力四射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正式成立于1999年,其建立初衷不仅是看重创新,更看重中国市场和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从一个最初仅有二、三十人的小团队,成长为今天超千人的专业团队,并陆续在上海、深圳、西安分别设立研发中心,共经历了国产化、产品改进、新产品开发和中国原创四个阶段:从起初主要把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的产品进行本土化,对接供应商以及验证生产等,到针对中国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改进,参与大量全球项目开发,着力转型,最终独立主导进行新产品平台的开发,并被逐步推广到全球其他国家,中国研发中心完成了从“学生”到“专家”蜕变。
在这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中,历史也记载下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5年,中国团队正式开始参与到全球研发项目之中,并取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0年,上海研发中心的成立以及2011年“中国原创”项目的正式启动,促使本土创新专利产出的速度达到之前的数倍;2012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启动并落成专利荣誉墙项目,展示中国研发的发明创新成果,鼓励和激励公司全员创新;截止2018年底,中国研发中心专利申请数量已增加至1013项,占比施耐德电气全球研发总专利数量的26%左右。
回溯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从单纯的本土化发展到“中国原创”的历程变化,除了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变迁,同样离不开施耐德电气全球雄厚的技术支撑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爱迪生计划”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执行的专家人员评审体系,以技术水准、客户导向、商业贡献、知识分享四个维度进行考核,这项计划为中国研发团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创造了高效和健全的机制,目前,中国已有62位“爱迪生专家”。
可以看到,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的成功模式与快速发展,不但更大程度满足了中国不同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为中国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中国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驱动 领跑数字化未来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增加,将进一步加速施耐德电气“中国原创”的发展,也为中国研发中心带来了新的目标。基于全新一代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以及数字化引领者转型脚步的加速,其研发方向也将更注重产品的互联互通性与智能化,同时继续践行以客户痛点及新型技术为导向的驱动创新。
四海项目——一款双电源转换开关产品的面世过程,正是这一发展方向的典型代表。2014年底,为满足本土数据中心客户在电源转换开关保证用电安全的同时,可实现中性线切换的需求,中国团队用时一年多,整个开发过程产出了诸多创新设计方案,并围绕该产品做了全球专利布局,共申请了20余项专利,最终开发出高度符合需求的产品,并实现产品体积缩小、性能提高等附加价值,2016年该产品在中国上市,并陆续推广至欧洲和美国等地,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
对于中国本土研发团队所取得的成就,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副总裁高深谈到:“随着数字化对时代产生的深刻影响,本地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创新早已成为施耐德电气的DNA,而对于中国本土研发的投入亦持续增长,我们将继续发力,推动本土化创新专利数量和质量的齐头并进,做好未来布局,以领先技术作为引领市场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