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卫认为,公众对工业社会文明内涵阙如,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工业文化版块的缺失。因此,社会的“工业化”不能仅仅以一个经济指标给予解释,我国社会需要补上“工业社会文明”这一课。
胡卫分析,我国社会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产能过剩、转型坎坷等现实问题集中爆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缺少工业文化熏陶。相较而言,近三四十年中,我国大批农民刚刚离开土地与手工生产方式,就直接站在现代工业的自动化流水线上,导致我国社会的工业文化建设出现空白。当然,这有着历史与社会的深层原因,比如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遗留的粗放行为模式及其简单思维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等。
胡卫表示,近现代工业社会始于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它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培育起了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特有的工业文化,这一文化客观地表现为精细分工、协同合作、规范操作等活动形态。同时,也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契约观念、秩序意识、专业思维等行为方式。
胡卫认为,工业社会文化是在数百年机械化大生产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深深地根植于发达国家所有的社会群体行为方式之中。对此,应该有清醒的问题意识,科学地研究工业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以此匡正数十年来遗留的“农业社会思维模式”对当代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干扰。要树立专业思维理念。以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业文化基础为前提,确立专业化观念,厘清行政管理职责与生产、科学活动管理的专业界限,防止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成为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