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现阶段的状况是“大而不强、缺芯少智”。虽然在高铁、水电、路桥、航空航天、超算等方面进展显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端装备、关键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赖进口,制造质量和实力与德国相比差距大。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与美国相比差距大,特别是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传感等方面的具体制造上欠缺自主核心技术,大量高端芯片、设计软件、关键元器件与零部件等均需进口,始终受制于人,在高端电子装备制造上,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核心能力较弱,缺乏引领和支撑我国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在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应紧抓住高端电子装备制造的“智能核心”,在关键共性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不断强化工业制造业2.0的补齐、3.0的普及、4.0的推进。
第一,加强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先机。智能制造的内涵包括产品、装备、模式、系统等,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人机交互以及高端电子装备制造、极端制造、离散制造、柔性制造、生物制造等,覆盖了设计、模拟、仿真、分析、生产、控制、检测等诸多环节。我国现阶段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软硬件制造能力仍然薄弱,除了在“核高基”、自主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大数据等自主研制开发上着力加强外,也要在认知科学、神经计算、人工智能、仿生制造等智能科学基础研究上不断深化,推动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突破共性技术、夯实发展基础。以高端电子装备为代表的制造技术,是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前提,如通信导航、芯片制造、雷达制造、天线制造、柔性电子制造、自动控制等,在制造方面存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需要突破,如机电热磁的一体化综合设计、电气互联、微电子流片、微组装、高密度封装、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共形天线、表面工程技术等,直接制约着制造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影响智能制造的自主发展。为此,应从制造的具体实际出发,出台解决共性技术的国家重大攻关计划,构建共享的技术与产业发展平台,解决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核心问题。
第三,发展电子装备、突出智能引领。信息技术是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工业3.0、4.0的关键,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辐射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集中体现在以高端电子装备制造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重点工业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的改造提升上。
《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居于首位,也是机械、电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主干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强力驱动器,着力发展自主的高端电子装备制造,对于加快我国智能制造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